「不要不要!」是孩子在說:「我想自己來!」

這段期間限定的黃金時期,千萬別錯過
陳識傑

陳識傑

2025年6月11日 上午 7:33

麥克爸專欄

不要不要時期,是期間限定的黃金時期

引用自《0~5歲蒙特梭利魔法小任務》

有沒有發現,孩子某個時期開始什麼都說「不要」?

不要你幫忙穿鞋、不要你抱、不要吃這個、不要那個⋯⋯有時甚至連他原本最喜歡的東西都說「不要」。

聽起來像是在叛逆,像在和你對抗,但其實──
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,開始有了清楚的「我」的感覺。


這個階段的孩子,在想什麼?

這個所謂的「不要不要時期」,是孩子開始萌生自我意識的重要階段。

孩子心裡可能會這樣想:

「我想試試看照自己的意思做做看。」

「我想自己完成,不要人家幫忙。」

「我不是你的小機器人,我有自己的主意!」

這不是任性,而是成長。
他開始擁有意志的展現,也是一個人真正建立「自我」的起點。


這段期間的孩子,是「最有意志力」的版本

換個角度看,「不要不要」的背後,正是孩子內在強烈的獨立自主意念在發芽。他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,而是開始主動探索、思考、選擇──這是一種意志的能量。

蒙特梭利曾說過:「意志不是命令他人,而是控制自己。
這時期的孩子正走在這條道路上,只是還在練習的過程中。


但如果我們總是壓制他呢?

當孩子說「我要自己來!」,而我們卻因為:

覺得太吵太亂

覺得太慢了、沒效率

覺得太危險

或是我們太累、懶得溝通
就一味要求他「照我的話做就好」,孩子會感受到什麼?

👉 他會覺得挫折、困惑、不被理解。
👉 他會開始抗拒合作、容易情緒化,甚至變得焦躁、難以安撫。

因為他內在的成長渴望,一次又一次被阻斷。
久了,他可能不再主動嘗試,也可能以哭鬧或對抗的方式,試圖重新「被聽見」。


我們可以怎麼做?

這時候,最重要的不是急著糾正孩子,而是:

👉理解孩子當下的心理狀態
👉預備一個適合他自主練習的環境
👉陪伴他練習探索,即使他還不成熟

舉個最常見的例子:
孩子不要你餵飯,堅持要自己吃。那我們可以做的,不是立刻說「不行,會弄髒」,而是:

預備合適高度的桌椅,讓他能坐得穩

選擇大小剛好的湯匙叉子,方便孩子操作

幫他穿上防水兜兜,避免整身都是飯

將食物切成小塊、適合抓握或舀取的大小

最重要的是:放下對「乾淨」與「效率」的執著,陪他一次次嘗試

沒錯,吃飯時間會變長,地板也會很有戲,但這些「混亂」,正是孩子建構自我、練習控制與判斷的過程。


孩子的「不要」,是邀請我們一起長大

這段期間的孩子,就像在練習第一次開車的學徒──手忙腳亂、左支右絀,但充滿幹勁。

我們的角色不是去搶方向盤,而是幫他設好安全帶、調整好座椅、耐心在旁邊指引。

這是一段黃金時期,但也是期間限定的。
錯過了,就不會重來。

所以,當孩子對你說「我不要!」時,試著在心裡轉譯成:

「我想要自己來!」
「請相信我可以試試看!」


成長的聲音,不是反抗,而是渴望被看見

「不要不要時期」不該是大人和孩子的對立現場,而是我們學會放手、他學會掌控的過渡舞台。

讓我們一起提醒自己:

孩子的「不」,是成長的聲音。
與其制止,不如陪伴;與其急著控制,不如預備環境,給他練習的空間。

這樣,孩子不只在做事上更獨立,也會在心裡對你,越來越信任。

文章標籤

# 理解孩子# 蒙特梭利培訓# 親子# 蒙特梭利育兒# MEFA蒙特梭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