糾正孩子 vs. 讓孩子探索

迷思思密達

陳識傑

陳識傑

2022年11月17日 上午 2:29

迷思思密達

最近在培訓課程中,有一位家長詢問,我們看到孩子在操作的時候做錯了,應該要糾正孩子嗎?還是應該要盡情地讓孩子去探索自我?

這也是一個很典型的迷思,因為我們常說不要去告訴孩子標準答案,但重點是我們可以怎麼做到呢?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探討,什麼叫做做錯了?是我們認知的錯、還是只是我們沒有理解孩子的狀態呢?

怎麼樣可以不用告訴孩子對錯、但孩子又能夠在操作的過程中,找到適當的方法來進行工作呢?我們在教室中要做到「無為而治」,也就是不教的教,其實有很多的機制在當中是需要去理解的。

  • 機制1:錯誤控制
    蒙特梭利的教具設計中,會有錯誤控制的設計。大家可以參考我們下方錄製的影片,對錯誤控制有一個基本的了解。這邊就不贅述了。
  • 機制2:理解工作的目的
    成人要清楚知道孩子正在操作的工作目的,要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能力,也許當孩子某的步驟是與我們示範不同的(請避免用”錯誤”來形容孩子),但不影響整個工作的目的,那其實是可不用過度干預的。
  • 機制3:理解孩子發展的狀態
    成人理解孩子的發展狀態,才會知道孩子為什麼會現在會有這樣的操作模式,或是才會理解孩子正在探索什麼事物。

上面三個機制其實是環環相扣的,我們以三角型盒作為實際案例說明:
在三角形盒教具設計中,「黑粗線的邊」就是孩子可以有所依循的錯誤控制。孩子可以透過黑邊對黑邊,去做到基本形狀的建構。同步我們要理解到的是,這個工作是在配對以及建構幾何平面形狀之解構與組合,所以當孩子拼湊出不同的形狀時,我們會讓孩子去探索(因為孩子還是在做視覺配對以及探索),甚至組合出不同的形狀也是延伸設計工作之一。此時、成人這時候要去觀察孩子手眼協調的狀態,是否能很平穩地將黑邊與黑邊滑行對齊,是否能做出視覺辨識出三角形等基本的幾何圖形的認知。以確保這個工作是適合孩子發展狀態的。

所以回到我們的主題、需要糾正孩子嗎?
其實在適當的機制運作下,我們不需要去糾正孩子。這也是蒙特梭利很核心的精神之一,也是有限制的自由的體現。

而什麼時候我們可能需要介入?
當孩子把三角形板哪起來當槍、或是拿起來當飛鏢…等等時,也就是超過一般操作與探索的範圍時,請一定要及時介入與制止。

延伸我們還可以討論的是,混齡環境中、孩子持續的觀察所引發的興趣,還有老師所進行的團體或是個別示範,這些都是可以幫助我們做到「不教而教」的不可或缺的機制之一喔。
 

文章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