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台灣生態帶回家!孩子分得出烏龜和石頭的差別嗎?

哈囉!山海的鄰居 - 孩子工作系列#1 認識生物與非生物
MEFA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

MEFA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

2025年5月28日 上午 4:13

MEFA工作

卡牌工作名稱:

🔍誰會動?誰會長大?——認識生物與非生物


活動目標:

幫助孩子透過觀察與討論,認識什麼是「生物」和「非生物」,並了解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的角色與關係。

適合年齡:

4~7歲


工作準備:

實際動植物觀察物件(例:烏龜模型、日日春植物)

紅/土色各半圓形地墊(可以用色紙或是方便的素材替代)

紅色生物特徵字卡(行動、呼吸、成長、繁衍、攝食)

黑色非生物特徵字卡(無法行動、無呼吸、無成長、無繁衍、不需攝食)

生物與非生物模型(例:水晶石、交通工具、空氣、水、土、生活用品等)

生物/非生物分類字卡(可直接使用寶盒內的卡牌)


活動步驟:

鋪地墊:將紅/土色的圓形地墊攤開,說明紅色代表「生物」,土色代表「非生物」。

介紹主角:帶孩子觀察兩個實體物件——烏龜與日日春,說出它們的名字與特徵。

找出生物特徵:引導孩子發現烏龜會移動、呼吸、吃東西、會生小烏龜、會長大,並將紅色特徵字卡一張張排出來。

介紹「生物」這個詞:告訴孩子,這些會動、會吃、會長大的,統稱為「生物」,並放上對應字卡。

觀察非生物:介紹紫水晶等非生命物件,詢問孩子它會不會動?會不會長大?一一排出黑色特徵字卡。

說明「非生物」的意思:這些不會動、不會呼吸的東西,就是「非生物」,放上字卡。

分類練習:讓孩子從材料籃中選出模型,一一討論並分類到對應地墊區塊(生物/非生物)。

一起收拾:請孩子協助將模型與字卡一一歸位,完成整理。


引導語例句(幫助家長自然引導):

「這隻烏龜會怎麼動?你會怎麼動?」

「你早餐吃了什麼?烏龜吃什麼?」

「這顆石頭會不會生小石頭?那你呢?」

「你覺得這些東西是活的嗎?怎麼判斷?」


延伸活動建議:

拿出不同文化中孩子成長的圖片,討論「成長」這個生命特徵。

利用圖卡遊戲,配對生物與牠們的孩子(如:母雞與小雞)。

延伸繪本閱讀:選擇介紹動植物生命週期或生死循環的書。


為什麼這個工作很重要?

孩子天生對生命充滿好奇,透過這項活動,他們不只是學會「分類」,更是開始理解「什麼是活著」、「我與環境有什麼關聯」。

這不只是科學學習,也是文化的開始——因為每個文化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與尊重生命。而這樣的認識,就是文化蒙特梭利的起點。

__________

📚 延伸繪本建議(主題:什麼是生命?)

1.《種子變變變》(林明子 / 小魯文化)

主題對應:成長、繁衍、生物循環
一本溫柔描述種子變成植物的繪本,孩子能直觀感受生命如何從「不起眼」變成「有力量」。

👉 配合討論引導:

種子會不會長大?那石頭呢?

種子和動物有什麼一樣?


2.《這是樹,不是椅子》(文:李瑾倫 / 親子天下)

主題對應:生命視角、多樣性、非生物誤會
故事用孩子的想像來重新認識公園裡常被忽略的生命(像樹木),很適合與「非生物」混淆概念做對比。

👉 引導對話:

你覺得樹是活的嗎?它會動嗎?怎麼動?

那椅子和樹有什麼不一樣?


3.《有生命,沒生命?》(by Sue Heavenrich / 適合自翻或親子共讀)

主題對應:直接對比生物/非生物特徵
這是一本以問句與觀察為主軸的科普繪本,幫助孩子從生活物品中思考生命的存在與界線。

👉 搭配卡牌活動前後讀,會幫助孩子鞏固分類判斷。


✋ 感官延伸活動設計

活動一:「動一動」比一比

🔸目標:感受「會動」與「不會動」的差異
🔸材料:模型動物、交通工具玩具、小風扇、水晶石、植物
🔸玩法:

家長問:「這個東西怎麼動?」讓孩子模仿動物走路、飛、游泳。

如果不能動(像石頭),就靜靜放在原地。

搭配「你也能這樣動嗎?」提升身體參與。


活動二:「誰會長大?」配對遊戲

🔸目標:感受成長的生命特徵
🔸材料:幼鳥與成鳥圖片、幼兒與成人圖片、幼苗與大樹圖卡(可印製卡牌)
🔸玩法:

請孩子幫忙「找家人」配對幼小與長大的圖卡。

引導討論:「你也是從小寶寶長大的喔!」

反思:「石頭會不會長大呢?」


活動三:「氣泡實驗」-看見呼吸

🔸目標:用視覺看見呼吸的存在
🔸材料:吸管、清水、小杯子、金魚草(或其他水中植物)
🔸玩法:

用吸管吹水製造氣泡,觀察氣泡是怎麼產生的。

如果能觀察到水中植物呼氣(冒泡),請孩子耐心等待並觀察。


活動四:「土地裡的朋友」感官盤

🔸目標:認識生物/非生物混合的自然環境
🔸材料:土、石頭、落葉、小昆蟲模型、水、草、泥巴
🔸玩法:

讓孩子動手摸一摸,說說看:這是活的嗎?為什麼?

自由探索後做分類:紅布(生物)、土布(非生物)

文章標籤

# 哈囉!山海的鄰居# 文化領域# #蒙式工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