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則與威脅的差別
麥克爸隨筆
原則與威脅的差別在哪裡?
有家長詢問:「因為在和孩子約定前他們每次都要思考很久,而且常常做了決定後自己又覺得怪怪的,要堅持的時候相對的就比較心虛…」
舉例來說,有爸爸和我分享孩子吃飯,常常一吃就是2~3小時,但他們覺得限定時間,沒吃完就不準吃了,這比較像是在威脅孩子,所以一直猶豫不絕,再加上他自己小時候也很常吃飯要吃3小時的狀態,邊吃邊玩、餓了再回來吃也沒關係。奶奶甚至也詢問過他們說:「吃3個小時的飯會怎麼樣嗎?」往往也讓他們更無法確定該怎麼處理。
當下我提供了兩個原則,協助爸爸媽媽們去做判斷
第一個判斷標準「常態化」
就常態而言、這樣的事情屬於常態還是非常態。怎麼說呢?試著想想、我們一般來說中午吃飯時間差不多都是規定在60分鐘左右,也就是說這是普遍被所有人所接受的標準,那麼「吃飯3小時」這件事情本身,就是非常態的情況。
第二個判斷標準是「是否可執行」
簡單來說、你說了卻做不到,或是根本無法執行的內容,就比較有可能會是威脅;而不是可被堅持執行的原則。例如、常常會聽到父母爆炸了大喊說:「你再繼續吵、就把你趕出家門不要回來了!」爸爸媽媽們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?
很多時候父母都覺得孩子在學校是天使,回到家就變成惡魔,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孩子在學校有很清楚可以依循的教室常規,孩子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,怎麼樣進行活動是被允許的。回到家中、孩子知道環境不一樣的,規矩也不一樣了,所以行為模式自然也就不一樣了。
回到上面的例子,孩子吃飯這麼久怎麼辦?約定好時間,沒吃完就是沒有了,晚點餓了也只能喝水,孩子哭鬧也沒用,堅持住,吃飯的速度就會慢慢改善了。特別提醒在執行的時候、還是要看孩子的年紀、可溝通狀態以及是否已經養成很久等等因素來做調整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