跌倒了,不要大驚小怪
前幾天兩個小鬼在比賽誰先跑回家門口,結果雙雙撲街…我跟老婆兩個人倒抽了一口氣,因為是石頭磁磚,想說一定會破皮。沒想到然後兩個人對看了一眼、大笑了起來,爬起來以後繼續衝!對我來說、是一次很神奇經驗!
你有發現什麼嗎?
其實、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強迫自己深呼吸,然後用一種很平穩的方式和他們互動。哪裡受傷了、哪裡會痛?了解狀況以及安慰過後,會建議孩子腳步要踏穩,跑的時候要往前看。因為痛、孩子會哭會有情緒,一樣的處理模式,適當的安慰與處理,但不會有過多的情緒反應。久而久之、沒有什麼實際痛感的情況,孩子也就比較不會有過度的反應,通常會大哭就真的是有傷口而且會痛。
而這一次、又很特別,是第一次兩兄弟同時跌倒,兩個人可能覺得當下的狀態很有趣,一個笑出來,另外一個也跟著笑了起來。然後就大笑著繼續衝刺了…
我發現、孩子其實不需要依賴成人的安慰,就能自我調整好狀態,然後繼續他在做的事情了。孩子有他自己適應外在事物的能力,但孩子需要時間與經驗去學習。而這個經驗、來自於我們成人和孩子互動的方式。
舉例來說,有些孩子要不到東西、會賴在地上大哭大腦耍賴,而且無法被安撫。這樣的狀態已經是行為結果的展現了,在這之前孩子已經透過許多經驗的積累,知道只要他開啟這個模式,大人會無條件滿足他,就可以達到他想要的效果。那要怎麼調整這樣的行為?需要從日常生活的常規開始建立,孩子要學會等待的觀念、孩子要理解需求是可以被延遲滿足的,甚至、有時候有些需求就是無法被滿足。
但我們成人、往往是造成孩子這樣行為結果的罪魁禍首。我們每一次過多的干預、過多的妥協、過多的情緒,往往會讓孩子對於外在行為反應的判斷準則產生偏差。而當這樣的偏差、累積為孩子認為的正常時,孩子的行為模式就比較難去做調整了。只是再一次的驗證,成人需要適時的放手,真的非常重要,但也真的很難。期許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助力,而非絆腳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