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安全感:如何建構孩子安全感?
前陣子、一位長輩很認真的看著乃基和葫蘆說:「他們兩個真的好有安全感喔,是很幸福的孩子。」當下心理感觸很深,而且也開啟了這個主題的反思。
到底孩子這麼小,他們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,去判斷他是安全的呢?為什麼有些孩子剛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是可以很自在地去探索的,孩子只需要眼神確認父母有在附近就可以了,但有些孩子卻需要父母一直陪在身邊,完全不能離開一步。又或者是上學的分離焦慮,有的孩子3天後,就直接轉身進學校,完全忘記在身後默默含著淚水的爸媽,有的孩子卻是跟父母上演八點檔18相送,每天哭著說不上學,持續3個月。
「安全感」的是一種心理狀態,最簡單的而言是沒有危險的狀態,相關的詳細定義大家可以直接google。這邊想要聊的是孩子透過什麼方式去建立內在的安全感。我覺得有太多層面了,簡單檢視了下我們自己有做到的模式跟大家分享與討論。
從相處層面上來看「#我們尊重孩子」,把孩子當做成人在互動,所以我們會聽見孩子的想法,理解他的需要,同理他的感受。我們盡量避免將自我意志強行壓迫在孩子身上,很多事情都是在溝通與討論後才去執行的。
但是、必須提醒一下,不是無條件的什麼都和孩子討論,例如孩子不睡覺、就是要看youtube,這個就沒什麼好商量。原則性的事物以及該如何做的尺度,就需要靠成人去拿捏。
從外在環境層面來看「#我們與孩子的日常相處是規律的」,所以孩子對於外在環境的掌控度是高的。同步的身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、我們的行程也都會盡量讓孩子理解。例如爸爸週末要上班,中午過後會回來,這些事情我們從小都會和孩子說。
從心理依附層面來看「#主要照顧者是穩定的」,爸爸媽媽永遠在身邊這樣的狀態是孩子習慣與熟悉的,這對於孩子對外在環境的適應有很大的幫助。因為遠永都會有一個熟悉或是讓他安心的存在,而較少全然陌生的狀態。
最後從情感層面來看「#我們的情緒是穩定的」,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接受到許多情緒反應,他會試著去釐清、在他什麼樣的行為後,外在會如何回應他。因此我們給予孩子的參考模組是有邏輯的,例如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,就會是生氣的情緒反應。受傷了、就會是關心的情緒反應。進而孩子會去建構他與這個世界互動的準則,同時也會建構孩子內在情緒表達的機制。
以上幾點是我們在與孩子互動相處時不斷提醒自己的部分。當然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些天生的個性與特質,有些孩子真的是較敏感,相對來說可能會需要花更多的溝通以及去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互信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