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戲的社交功能

MEFA x Pikler #18

王川華

王川華

2022年11月11日 上午 4:35

Pikler專欄

1.5歲以前的孩子處於獨立遊戲的狀態,2-3歲開始進入平行遊戲的互動,平行遊戲中,孩子知覺身旁的同伴是另一個人而非物品,可從平行玩耍到互動玩耍,形成不同的社交行為。平行遊戲會觀察到有孩子開始模仿另一個孩子進行活動,試著理解另一個孩子的活動行為目的與動機,同一個環境要有多套同樣的器具以利模仿。

不到一歲以前、以物換物,孩子輕易地被轉移專注目標,一歲前的孩子無法從別人視線注視中去了解他人的想望,其心志無法支持他讀懂他人的思考,直接都是直觀的狀態,會去拿別人的東西,也容易被其他物品轉移。孩子自己可以平和的平行互動,也能自己保護自己,感知自己的感受與需求。互動中若有無意識的傷害性行為,成人應適時介入,停止傷害行為。抓別人頭髮-抓-哭-放,再抓-哭-放,護理人員必須以手護住孩子的頭,停止抓頭髮的行為,並將被抓的孩子抱起來,告知抓頭髮的孩子「這樣會痛」。對孩子而言頭髮只是另一種物品,正在認識把玩,抓-哭-放形成探索的因果關係,護理人員必須適當的禁止。

共同玩耍要有一個孩子能關注另一個孩子的需求、設想與節奏並予以配合。依皮亞傑認知發展中所提的保留概念實驗發現,大約四歲左右,孩子因保留概念完成,才能理解別人看的跟我看的不同。共同遊戲必須有不同狀況去感受,仍會有傷害行為發生,仍需適當介入,不需批判並加以複雜化,阻止進一步傷害即可,重視傷害本身的疼痛。孩子本身已有做錯的愧疚,幫助做錯的事情解決,不做讓人疼痛的事情。

年齡越低對越簡單的遊戲容易投入,語言或扮演需較高的心智發展支持,共同建構也是需要較高的互動與耐性達到互相理解,都是3歲以後的遊戲。但一起跑,跳,許多動作遊戲是不分年齡的共同遊戲。

長期處於壓力中,當壓力過大時(禁止跑、禁止跳、乖乖坐好),大腦會無法正常活動,被傷害,過度無自信的孩子(不可自由探索,抱在身上),大腦也無法正常活動。有時孩子會喜歡將桌上物件掃落地上,來釋放壓力,此時不宜過度的責備,只要觀察孩子持續的遊戲狀態。


 

----- 寫在文章之後 -----
因為理解孩子的狀態,因而能從遊戲中觀察到孩子的社交行為,成人適時的引導,將其餘一切的主動性還給孩子,孩子的社交自然而然就會發生了。但是最難的地方也在於什麼是「適時」的引導?一起思考看看吧!
 

文章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