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思 - 是社會制度改變了我們看待孩子的方式

孩子的成長需要更多元的包容與支持
陳識傑

陳識傑

2024年5月22日 上午 8:30

麥克爸專欄

孩子還小的時候、我們能夠理解他們的發展都是在一個期間內會有不同的進度。例如語言的敏感期、數學敏感期等等,都是一段區間,而不是一定會在一個時間點就達到什麼樣的程度。所以我們不會用考試來測驗孩子,我們會去接受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狀態以及多樣性。

但是、為什麼長大了以後,我們卻要用同樣的標準來檢視每一位孩子呢?

其實孩子沒有變、改變的是這個社會的制度!

我們不再擁有多元的包容性,我們開始用分級的制度,去自以為的篩選所謂的聰明、資優、會唸書的孩子。而這樣的結果、符合社會的期待,但真的是適合孩子多元發展的方向嗎?

最近碰到一個朋友在詢問我們,他的孩子一歲兩個月了,但是詞彙量非常少,只有一兩個字,然後他開始有點擔心了。我請他別擔心、其實跟著寶寶手冊的引導,去觀察這些成長指標,然後請理解孩子的成長都是屬於區段性的,可能某些能力早一點、某些能力晚一點達成,只要沒有落後太多,例如到兩歲了詞彙量還是只有少數幾個,那就真的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。不然應該都可保持觀察,並且平時多一些語言刺激等方式來進行即可。

但這件事觸發了我另外一個感受,也就是一開始我們與大家分享的。我們明明就知道孩子的發展狀態有快有慢,但為什麼我們要為他們制定考試制度,然後去區分為三六九等呢?然後我們還會用考試分數、或是是否有進入資優班等標準,來評判孩子的狀態。

而這也反映了另外一個事實;「在蒙特梭利教室中,我們不考孩子。」即使在我們的培訓課程中,我們也希望延續這樣的精神,不考試,而是希望你真的能夠準備好自己,將這些教學內容深入內化後與孩子去互動。

我們關注在預備好多元豐富的環境,成人是否具備有豐富的知識內容,足以引導孩子、引發探索的興趣?我們關注在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、自主探索的能力、實際運用的能力,而不是專注在分數或是去訂定無疑意義的考核制度。

台灣現今 6~12歲的實驗小學越來越多了,但是之後呢?國中、高中、甚至大學,我們還沒有相對往整的蒙特梭利體系去支撐這樣的理念。迫使家長們選擇實驗小學之後、還是要考量回歸到一班體制的狀態。

也許對於整體制度層面而言、我們無法改變什麼,但作為家長和教育者,我們要始終保持對孩子的尊重、理解與支持,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。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看見並見證每個孩子在不斷成長和進步中綻放出的光芒。

我們家有三個孩子,大哥就是資優班、班長、各種考試成績都很好的學生,是個可以很好的去適應這個社會框架的標準好學生。後面兩位孩子因為尚未進入小學體系、目前還不知道會如何,但是我們已經在和他們溝通這樣的觀念了。我們常會跟他們說: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事情,每一個人都不一樣,爸爸媽媽看重的你們努力的過程、結果只是一個衡量你付出的參考依據,不代表全部、也無法定義你這個人。」

希望我們可以保持這樣的初衷,不要被社會框架所限制,讓孩子都能夠自在的去探索這個世界,充滿好奇心、去發現與拓展他們心中真的有興趣的事物。